欢迎访问CPEC药用辅料发展联盟网站!
;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新闻详情
FDA关于刻痕片研究的要求和建议
    发布时间:[2018-11-21]

    讨论:小编最近所在公司有一产品进行FDA注册申报,分别有2.5mg5mg10mg,但5mg为刻痕片,按照FDA现有指导原则需进行半片研究。该5mg规格的片,直径大概5mm,这个产品既有半片剂量规格又不存在吞服困难,自己有些疑惑为何做成刻痕片。同时最近一朋友公司收到CFDA关于某一产品的发补,原话描述“请按照FDA相关指导原则进行刻痕片研究”,虽然国内没有相关指导文件,但CFDA也很关心刻痕片是否能够到达准确拆分剂量的效果。今天小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进行半片研究。


    FDA2013年发布了关于片刻痕的研究的指导原则,该指导原则主要对刻痕片的研究、命名和标示说明。刻痕片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片剂,它既可以整片服用,也可以掰片(一片或多片)后服用。刻痕的主要作用是在于拆分剂量和便于吞服。


    FDA指导原则中指出,若参比制剂为刻痕片,仿制药建议与参比制剂保持一致的刻痕。FDA的另一指导原则“ANDASubmissions-Refuse-to-Receive Standards”中同时也提及到,除非有很明确的、合理的理由,否则FDA会拒绝与RLD刻痕不一致的仿制药申请。CFDA的很多观点和想法也在跟进FDA。因此,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进行产品注册申报,建议片剂是否有刻痕与参比制剂保持一致。


    刻痕片剂的最大风险在于掰片剂量不均匀,对于某些治疗窗狭窄的药物(如华法林钠、卡马西平、扑米酮等)来说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治疗效果;而对于具有较长半衰期或宽治疗窗的药物,掰片剂量的波动不会产生较大的临床后果。既然有些药物掰片后在临床应用中,存在一定风险,FDA发布的这个指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风险。


    刻痕片质量标准控制

    片剂若掰片服用,则其应与整片一样也作为一个治疗剂量的整体。刻痕片将通过以下进行评估:

    1. 掰片后的单位剂量不能低于最低治疗量;

    2. 手动掰片过程是安全的,不能造成意外的药物暴露风险;

    3. 掰片后与整片药物的释放速率应保持一致;

    4. 掰片后的药物应在25°C±2°C / 60%RH±5%RH条件下,90天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。

    5. 应评估掰片后的药物也满足整片的质量标准,这个评估应包含手动掰片和刀切两种方法。溶出试验应至少使用12个掰片后的样品进行测试


    固体口服速释制剂

    剂量均一性与整片一样需重量均一性或含量均一性的要求。根据掰片后的剂量含有活性成分≥25mg或活性成分在处方中占比≥25%,可通过掰片后的半片的重量差异控制剂量均一性;若不同时满足上述条件,则掰片后的半片需进行含量均一性检测控制剂量均一性。不论是重量均一性还是含量均一性,均按照USP<905>进行测试,并满足其相应的标准。


    掰片应满足硬度要求:15片整片,掰片后的所有半片(一条刻痕的片剂,共30个半片,一条刻痕的片剂)与15片整片相比,重量损失应控制在3.0%以内;脆碎度应按照USP<1216>进行检测,并相应的接受标准,片剂重量损失在1.0%以内。


    溶出度:掰片后的半片应满足整片的溶出度要求。


    缓释制剂等其他修饰制剂

    1. 需满足满足固体口服速释制剂的技术要求;

    2. 应在硬度上限和下限处分别取样检测溶出度,满足溶出度接受标准;

    3. 掰片的半片药物应进行溶出曲线测定,并与整片的溶出曲线比较,计算f2相似因子,且符合要求(f250)。


    微丸压片技术

    1. 应满足固体口服速释制剂和缓释制剂的技术要求;

    2. 应满足压片前的微丸与压片后的整片、掰片后的半片溶出曲线应满足f2相似因子标准,以确保半片的释放情况不发生改变。

    3. 仿制药品的刻痕外观应与参比制剂一致。当药物的刻痕收专利保护时,请联系仿制药办公室;当药物的刻痕有合理的理由省略时,请联系仿制药办公室。


    产品命名和产品标签

    新产品(即新药)具有功能性刻痕时(即用于掰片),应满足上面的标准。这样的标示信息应该出现在处方信息中:

    1. 应在剂型和规格的部分说明;

    2. 剂型和规格的部分提供全部处方信息;

    3. 运输的部分提供全部处方。


    这些信息也应该包括在患者说明书和医学指南里面。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新产品将不被FDA批准,不应含有刻痕特征,也不应该在说明书等里面提到刻痕信息(包括语句,例如平分等)


    最后,小编觉得如果片剂的刻痕是为了拆分剂量,则需进行半片相关研究,如果是因为片剂体积较大,不易吞服,则应不需要进行半片研究。小编想起小时候,头疼或发热或其他,老家诊所医生会给配一小包药,记得很多时候大药片都给掰成半片,当时觉得就是为了能咽下去,现在想想也许是成人药而非儿童用药。不过现在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,现在儿童用药比8090年代出生的儿童所用的药品安全多了。


   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欢迎大家讨论和指正!


    参考文献:

    Guidancefor industry  Tablets scoring:Numenclature, Labeling, and Data for evaluation.


    来源:药事纵横